关于印发《广州新华学院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 日期: 2024-12-23
广新党发〔2024〕 32号
各二级党组织:
《广州新华学院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已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且通过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并经学校审议通过。
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广州新华学院委员会
2024年12月23日
广州新华学院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4〕2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及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握好、运用好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科学方法,围绕“八个统一”要求,加强教学组织,丰富资源供给,强化集体备课,加大听课指导,增强数字赋能,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入脑入心的新时代思政课,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关键课程育人质量。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明确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坚持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坚持全流程管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坚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三、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
1.开足开齐“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按要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严格落实学分。其中选择性必修课程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
2.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统筹全校力量,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
3.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用好教育部组织制作“思政课导学”课件、讲义、专题片等,帮助教师讲深讲透讲活学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即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务处
4.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各学院(直属系)
5.做好教材使用工作。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监测、评估、检查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组织教师加强教材重点难点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做好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组织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整理案例,切实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6.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将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和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
责任单位:教务处、党委组织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管理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直属系)
三、善用社会大课堂
7.完善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协同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等纳入教学工作量。
责任单位: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校团委、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管理处)
8.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且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
9.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组织参加教育部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加强与街道、社区合作的项目,增强实践教学的社会影响力。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校团委、各学院(直属系)
10.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党委宣传部
四、用好教育部搭建的大资源平台
11.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用好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网络支持系统、“青梨派”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发系统;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学习强国”等平台的课件、讲义等教学资源。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12.打造网络教育云平台。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思政课”平台。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各学院(直属系)
五、构建大师资体系
13.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鼓励专职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
责任单位: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管理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14.搭建队伍研究平台。组织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课教学研究。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列研讨会。严格落实生均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财务处
六、加强组织领导
15.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政课的统一领导,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指导和业务指导,不断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制定思政课教学奖励政策,营造加强和改进创新思政课教学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责任单位: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
16.严格执行听课全覆盖制度。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为主体,组成由教务处、教学督导以及领导参加的听课工作组,实现每学期教师听课全覆盖,保证每学期每位老师至少听课1学时,弄清教师教学能力基本情况,立足教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督导室、党委组织部、教务处、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