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征文]与信仰对话: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作者:  日期: 2018-03-09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实录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这一段话。以前,我并不知道信仰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信仰与梦想,信念与目标等这些广义词汇的区别是什么,大概是泛泛而谈的人生口号,但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似乎对“信仰”一词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信仰”是深入骨髓的追求,是种在心里根深蒂固的种子,我们需要不断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习近平总书记用自身的经历为我们诠释了“信仰”一词的正解。一切以人民为主,做人民的公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永不动摇的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轻的时候不畏艰难,成为知青,毅然选择下乡插队。16岁的他,就跟随大部队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造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深知自从习近平成为国家主席以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以其独特视角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观,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成才背后背负了这么多的困苦和磨砺,让我由衷地感到崇敬与佩服。习近平总书记回忆七年知青岁月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看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对这两点的体会就更深刻了。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开展得比较顺利;团结处理不好,就不利于工作。特别是当年习近平上山下乡到陕北,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乡亲们。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依靠人民群众,脚踏实地把每一步走好,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在如今的社会,不正是需要这种难得的实干精神吗?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社会的工作者,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满足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会产生贪图安逸的思想,尤其是如今的大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环境中,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没有对未来做出规划,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时光,毕业后踏入社会仍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知识技能。在最好的青春年华挥霍了最好的学习机会,着实令人唏嘘。

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想到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过知识分子的“九大素质”中的第九个素质:喜欢生活要大于羡慕浮华。世界的事物总是瞬息万变,唯有沉静自己的内心,回归生活,为社会作贡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也会积少成多,水滴石穿。时间会证明,小小的河流也会聚成大海,生活会回馈给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如何不负最好的年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和人格的榜样,很庆幸我能走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走近习近平总书记的背后的故事,我愿与广大青年学子一起共勉,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管理学院供稿
文/吴月兰
责编|杨佳妮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