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兢兢业业,矢志不渝

作者:  日期: 2018-03-07

兢兢业业,矢志不渝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就像扣扣子,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把总书记的人生也比作扣扣子,那么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一定是书记青春时期的扣子中,最闪亮无悔的一颗。换句话说,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与他胸中怀抱着的信仰,与深深结合中国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共产主义道路的政治选择,有着功不可没的关联。

“1969年1月13日,我们八一学校20多名同学,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书中陈述的质朴简练的话语,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1969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第三年,广大群众生活在思想混乱的一场又一场批斗当中,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混乱的尽头。就在青年们一致留恋城市、憧憬北京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已然身披铠甲,将自己的青春,无偿地奉献给了陕北。这个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一个贫穷落后、籍籍无名的小村,因为有了知青“插队”,而逐步走上了改制发展的正轨。而习近平同志将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

全书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说的“跳蚤关”。“他以前在北京生活,没被虱子咬过,刚来梁家河的时候腿上经常被虱子咬得红肿一大片,奇痒无比,他经常挠,后来都挠得流脓流血。”看到这一段,我由衷感叹与敬佩习近平同志的毅力和决心,正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终得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有着“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认识,有着“革命理想高于天”、“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崇高情怀,有着“踏实肯干,做群众最需要的事”、“勤勤恳恳,过好思想四大关”的思想觉悟,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坚信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又一名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在2017年的6月,我也响应号召,参加了学校管理学院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实践出真知”的革命精神,我们河源社会实践队在广东省紫金县幸福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践调研与支教活动。我们的支教和调研途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在幸福村和源汾村调研时,调研小队徒步行走了8公里,在最接近村口的小道上遇到山体滑坡,泥沙被大雨从小山丘上直冲而下,堵住了两村唯一的通行路口。调研队员们只得无功而返,背着自己的调研报告沿原路折返,而尽管脚下已经磨出了水泡,却没有一位队员抱怨辛苦。在那一刻,调研就是我们的本职,是我们的工作责任与信念。终于在调研的第二天,我们再次踏上了同一条道路,带着沿路采写好的调研报告满载而归。

在收集材料并撰写总结和调研报告时,我清晰地了解到了农村群众日常劳作的辛苦,也体会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更深深了解到中国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飞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路上。我们需要经历的苦难,已经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经历的“四大关”,更重要的,现如今我们要摆正自己的思想与态度,积极进取,不断成长,更好地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在成长的过程中勤于学习思考,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们都应像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年少立志,在最应该奋斗的时候走在最前线需要我们的地方。时代不同,奋斗的形式也不尽相似,但是我们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的决心是不变的。

因此,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因此,我们兢兢业业,矢志不渝。

管理学院供稿
文/邹韵
责编|杨佳妮
责编|沈美辰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