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致敬抗战老兵 传承革命精神

作者:  日期: 2015-09-05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院组织了“寻访英雄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学生暑期寻访活动,新华学子深入全省多个市,翻山越岭,寻访了数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与他们一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用实际行动向老兵致敬,践行并传承革命精神。

李雪萍:抵战日军,不做亡国奴

老兵档案

姓名:李雪萍

籍贯:梅州梅县

出生:1923

事迹:1945年8月在司令部当参谋,所在部队驻守广西南宁,曾参加桂柳会战。

李雪萍老人今年92岁,是梅州梅县人。1939年,16岁就报考军校,成为了军训部入伍生第五团的学员。一年后,考进了黄埔军校,成为第18期防化科的学员。在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毕业后派到第四战区,曾在独立步兵第1团和独立炮兵第2团当排长,在两广地区参加抗战。1945年8月在司令部当参谋,所在部队驻守广西南宁,曾参加过桂柳会战。抗战胜利后转到重庆任防毒大队中队长。先后到苏州、南京、北京从事军队的训练工作。后回到家乡随梅州所在部队起义。

李雪萍告诉记者,当时环境的艰难是今天我们无法想象的,1939年后,汕头被日本人占领,日军虽然没进入梅州,但日军飞机每天都在梅州上空进行轰炸,“不做亡国奴”的心声可以让自己不顾一切,虽是家中独子的李雪萍毅然从军。1939年16岁的他不顾家中的反对参加南口挺进队政治工作队,主要负责抗日宣传工作。之后报考到了福建长汀军训部入伍生团,那时候知道自己正式从军抗日了,也不知道何时能归家,就如同漂浮在水上的浮萍一样,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为此他将自己的名字“李雪萍”改为“李飘萍”。

他曾作为特种兵,主要负责抗战时期的防化防毒工作。当时,因条件简陋,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做相关的防化防毒实验,令全身留下黑色的斑点。李雪萍回忆道,当时我学的是化学兵科,是为了防卫日军发动化学战而成立的,为避免被日寇知悉,对外宣称为‘特科’。化学兵科不同于其他兵种,不但要懂化学,还要学习和化学战有关的学科,比如气象学、统计学、心理学等。我们不能只学毒气知识,还要去研究防毒、消毒,以便在敌人进行化学战的时候能应付自如。

李老说,战争毕竟是残酷的,杀敌一万九自损三千,不是像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敌人死了自己不会死的,现实中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人也会死,毕竟都是人命,最好就不要打仗,要和平,想不打仗就要自己强大起来,敌人就不敢欺负。他希望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曾运华:上了战场,便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老兵档案

姓名:曾运华

籍贯:梅州五华

出生:1921

事迹:参与桂南会战的昆仑关战役

曾运华,祖籍广东梅州市五华县,生于1921年,民国28年自愿报名参军,从军于66军159师2连3排,属机枪连。他17岁开始自己的从军生涯,在广西柳州参加昆仑关战役,未曾想队伍在此次战役中伤亡惨重,老兵身上多处战伤,至今手中仍残留着当年的子弹碎片,左手有两根手指也因一次飞机轰炸而落下残疾。“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激动地说着。

随后,曾老参与了桂南会战的昆仑关战役。后来到广西桂林航空学校高射炮连受训,被派送到广西离河桥防守三年,曾用高射炮打下一架日军飞机。日军投降后,老人听说要打内战,就离开了部队。躲到了兴宁黄陂的矿山里,一直生活到七十多岁才回老家五华生活。然而曾老的家人一开始对老人的英雄事迹并不了解,直到曾老和一位参加过越战的老兵闲聊时因一个兵器的问题起了争执,才“暴露”了其老兵身份。

曾运华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与志愿者的交谈中中,老人重温了那段硝烟纷飞的抗战岁月。据老人回忆:民国28年时,他才17岁,当时自愿报名参军。在兴宁黄陂文梯岭经过简单训练后,就奔赴前线。在南雄住了一夜,开往连平州,在连平忠信翻山越岭,背了很重的装备。到韶关后坐火车辗转湖南衡阳,衡阳的桥当时已被日军飞机炸了,部队过浮桥到柳州。从柳州出发参加桂南会战。

而在著名的桂南会战中(昆仑关战役),机枪手牺牲,他就接过枪成为机枪手,并掩护大部队撤退,奋战了三天三夜打退日军。最后,老人从死人堆里爬出,趁着夜色辗转回到后方。曾老的手上至今还残留当年的弹片,身上有多处战伤。不久,上百架飞机轰炸营地,曾老被炸掉左手两根手指。后来到广西桂林十四(字)崖航空学校高射炮连受训。成为炮手后,曾老被派送到广西漓河桥防守三年保卫边境!期间熟练掌握了各种炮的知识和使用,曾打下一架日军飞机。当记者称赞老人立下的汗马功劳时,曾老却谦虚的说“功劳都是大家的,部队给大家加了菜。”

在抗战的日子里,无食物果腹是常有的事,能找到什么便吃什么,最困难的时候也就饮自己的尿液。曾老说,今日国家昌盛,人民安康,便是最大的幸福。

李干谋:牵手弥坚风雨路的抗战英雄

老兵档案

姓名:李干谋

籍贯:梅州兴宁

出生:1927

李干谋,生于1927年,现住梅州兴宁市金源花园。抗日战争期间,李老从军于青年远征军209师625团3营8连2排5班,属列兵。

据李老回忆,1945年4月4日 ,当时在兴宁一中上高一的李老响应了蒋介石先生“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参军。在兴宁大坝里出发,途经径心,新埔,第三天到达蕉岭县郊区驻足,而后召集各路参军青年,进行编队,然后驻进福建与广东交界的广福乡和岩前营地,部队番号是青年远征军209师625团3营8连2排5班。师长温明鏡,团长涂成清,营长孙中茂,连长叶煜祥。

五月,部队开始了三个月的紧张军事训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全团官兵日夜行军24天,从武平,上杭,长汀,姑田纵貫福建到南平甘蔗村驻扎。学习日语,准备接收台湾,后因陈儀部队先到,只好作罢。

1946年春节除夕,全团官兵在福州马尾码头登大轮船启航至宁波登岸,步行到绍兴县境柯桥驻扎,持续为期三个月的士官训练。

1946年6月3日,抗日青年军全体士兵退役,李干谋入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特设杭州青年中学高中二年級,1948年高中毕业在上海投考军需大学,上課至1949年6月结业,分配到福州财务处厦门财务组,成为少尉见习科员。1949年11月,李老随国军到台湾。1949年12月因思乡心切,辞去工作,经香港辗转回到广东广州考入南方大学,毕业后分回家乡兴宁工作。

文革时期,老人因身份遭受磨难。1983年,老人身份终于得到平反,感慨之际写下回忆录《牵手弥坚风雨路》。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了,但历史还在,历史中当年的抗战老兵还在,他们见证和守望着当年一个民族不屈的记忆。

李化勋:精忠报国 投笔从戎

老兵档案

姓名:李化勋

籍贯:梅州五华

出生:1926

李化勋,生于1926年12月14日,家住五华华城镇黄埔村,抗战时期曾从军于青年远征军209师625团第三营重机枪第三连三排。

走进抗战老兵李化勋的家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贴在墙上的诗。这些诗是老兵在日常闲暇之时所作,每一首诗意都发自他的内心深处,体现着他抗战时期的真实写照。老兵一边给记者们解读诗词,一边回忆着自己当年的抗战事迹。

通过老人的讲述,志愿者们得知1944年日本铁蹄中踏进贵州独山、重庆,陪都,国难当头,岌岌可危。1945年春,20岁的李化勋正在华城东山坳的私塾读专科,眼看国家已进入生死存亡之际,李老毅然投笔从戎,与本村的李佛齡、李远齡、祝勋、资勋结伴参军(资勋尚在台湾,其他三人已故)。当时,李老及同伴们在五华中学集中接受何朝栋校长的训话,并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送,大有“风飘飘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情景。2月21日,李老在梅州中学正式入伍,入编军队为青年远征军第四总队209师625团第三营重机枪第三连三排。

1945年4月某日晚8点左右,一支由三个不同连队组成的百人夜袭队伍,向日军所控制的白云机场发起了突击。当时老兵属重机枪排,他协同其他两位战友抬起一台百斤重的重机关枪奋勇杀敌,让敌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向中国无条件投降了,大家闻讯无不欢欣鼓舞。抗战胜利后209师奉命进驻福建马尾镇学习日语三个月,毕业后又奉命乘轮船至淅江宁波、上余,驿亭镇接受预备军官教育, 1946年6月,李老正式结束了军旅生涯,决定回乡耕田。

当志愿者带着梅州协会成立的报纸及关爱老兵宣传册子与老人分享时,老人说:今天我看到了太阳,很温暖很温暖!我今年90了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我感慨万分,赋诗一首以资纪念:

鬼子投降七十年,抚今思昔忆前贤,

将领指挥胸有竹,英雄陷阵猛摧坚,

战士杀敌狠狠打,后方支前紧紧跟,

十四年抗战终胜利,从此山河别有天。

作为一名抗战老兵,李化勋老人希望后人记得那段艰辛的历史,记得那段血泪铸就的历史。当年山河破碎,青年从军抗日,为的是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为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

钟清兰:投军抗日,保家卫国

老兵档案

姓名:钟清兰

籍贯:梅州兴宁

出生:1924

钟清兰,部队又名钟远雄,生于1924年8月,现居兴宁市黄陂镇学士村

原属部队番号为青年军209师625团战炮连。当年的他,响应国家“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毅然投军抗日,立志保家卫国,加入了青年军209师625团战炮连。炮火阻挡不了老兵的求学之心,在那战争的年代,他用半年时间学完了黄埔军校三年的军事文化课程。

据老兵回忆,1944年冬,听说日本人打到了猴子洞,战事很激烈,很多有钱人都收拾东西选择到深山躲避。有同学响应号召报名去参军,钟清兰老人也随即也报了名。后步行经过梅县到达广福乡集训,分到战炮连,连里大多数兴宁人,一个连分四个排,钟清兰所在的班15人都是兴宁人。训练的军官到青年军教学员都要被降一级,但教官降级不降薪。当时带队的有师长温鸣剑,团长涂澄清,战炮连连长曾广干。

老兵回忆说,记得当时还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你为什么走上抗日的征途”。半年后,抗战胜利北迁到了苏杭一带,沿途走五六十公里一个设防,中途在福州甘蔗住了几个月,再由福州坐船到浙江绍兴(1945年冬)训练学习,半年时间学完黄埔军校三年的课程,每位军人在培训合格后都可以得到准尉预备军官资格。

军营的生活十分艰苦,老兵便时常唱军歌来激励自己。在采访过程中,老兵不禁给记者们唱起了当年激动人心的 《抗战胜利进行曲》。铿锵战歌,直到今天依然嘹亮,让听者热血沸腾。

回忆起那段曲折的抗战岁月,钟清兰老兵感慨万分。尽管当年生活艰苦,但老兵一直没有放弃信念,一直坚持和战友们在一起,直到抗战胜利。

(文/宣传与新闻中心 图/院记者站)

点击量:[]